民族风俗---布依族-服装博物馆

民族风俗---布依族

2021年03月30日 21:48  点击:[]



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位于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美誉,“鲁布革”是布依语,意为“山清水秀的布依村寨”。


布依族自称“东苗”、“仲家”,因其来自贵州都匀地区,又称“都匀”人。1963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划为“壮族”。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经省、州批准改为“布依”族。


刺 绣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贵卅都匀地区大旱,民不聊生,一部分农民流徙至马关。嘉庆三年(1798),布依族韦朝元、王囊仙起义反清失败,一部份群众随义军逃至开化府,另一部份逃往越南。嘉庆十二年又一部分为寻亲访祖,迁至马关。咸丰末年,部分移居河口桥头一带。桥头乡老苏箐罗氏家谱载,大清乾隆五十九年由贵州省麻河州白秧坪(今贵州都匀市迎恩区沙堡镇龙江村)迁来。老董上寨罗氏家谱载:清嘉庆三年由贵州平越地区天塘寨(今福泉县)迁来。王荣寿家谱载:嘉庆十二年由贵州麻河州乐平保子寨迁来,主要在桥头区的上,下老董寨聚居,也有的与傣、壮、汉族杂居。主要姓氏有(以多少为序)罗、王、陆、张、韦、吴、杨、莫、赵、唐。言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迁至云南后,多与汉、壮、傣民族交往。


歌  舞


   



老董寨村隶属于云南省河口县桥头苗族壮族乡桥头行政村,属于山区,距离乡政府4公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还完整保留着布依族的传统民居、祭祀活动、婚礼习俗、服饰文化、摩文化、风俗礼仪、传统节日、传统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



一、生活习惯

居住

布依族善耕水田,喜住依山旁水处,村名多带田、沟、寨,如月亮田、冷水沟、老董寨。建房一般在田地旁,村边宅旁植树栽竹种花。二、三十户为一村。房屋三格或五格(取单不取双)的穿方斗木框架结构,正房楼上堆放粮食和住宿,楼下是厨房、碓、磨房、神龛和客厅。


服饰

妇女头发编辫,用青布折条帕裹头,发辫缠于帕外,身穿兰、绿色低领斜衿衣,左右两侧开衩,衣钮一律饰银钮五对,衣袖分大小两节,内长外短,长衣袖镶3条花条边,短衣袖精绣花纹图案,(图式有21种之多)。胸挂围腰,围腰链是3条银制品,垂蝶形银牌饰,肩钮吊银链,系银鱼铃一对、银钱一对,手戴银镯3对,分扁镯、锟镯、小镯。坠银耳环,戴银戒指,裤子一般是大裤头。1980年以后,接近城镇的姑娘服已换成汉族服装,边远山区还保持民族服饰,男装已汉装化。




饮食

主食大米,辅以玉米。糯米主要用于染五色板,节日做粑粑。酿酒。乌糯做成甜酒,补身益血。肉类以猪、鸡、鸭、鱼为主。宰猪时喜吃“生旺”(即猪生红拌以熟肉、香菜)。猪骨头砍剁后拌上姜、辣椒、草果、八角、盐巴,装入坛内封闭,—个月后炒吃,骨质软脆,美味可口。猪肉喜腌制成腊肉或香肠备用。山上野兽野禽,也是餐席上的珍馐。家家自制醋,户户腌酸笋,每餐少不了酸辣调味。家种有青菜、白菜、芹菜、碗豆尖、南瓜、丰收瓜、姜豆、萝卜、牛皮菜、西红柿、韭菜、葱、蒜、姜;喜吃的野菜有鱼腥草、甜笋、苦笋、白花菜、飞花菜、野荞、菌等。酒用粮食酿制,除平时饮用及待客外,并泡药治疗跌打损伤及风湿病痛等。



二、礼仪

婚丧

父亲执掌家庭一切生产及经济大权。父死子继,兄弟长大成婚后分居,父母一般与幼子居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由父母包办,严禁同宗通婚。还有“姑表婚”和“背带亲”(即在“襁褓”时,由父母为孩子订下婚约)及“不落夫家”(婚后新娘仍回娘家居住。到农}亡、节日或公婆生病时,媳妇才至夫家帮忙,直到怀孕后才来坐夫家,若第一个孩子是亲夫的,才可以主持家祭)的习俗。


敬  酒


解放后,包办婚姻虽逐步废除,男女青年可自由恋爱,但双方看中后,还要对合年庚八字,然后由男方请媒向女方求亲。说亲必须经过4次,(第一次是女方父母表态,第二次讲礼物,第三次订婚,第四次报婚期)。礼品一般是8~10套衣服。伞、毛巾、鞋袜,还有围腰银链、镯头、辉千、戒指等银首饰。结婚时女方请客,男方须送50公斤猪肉、40公斤酒。婚宴一般3天。接亲时,男方派去媒人2人,唢呐手2人,未婚男女4人迎亲,女方亦派未婚男女4人伴送新娘。新娘上下马均由其弟护送,男方须付“鞍马费”,路上不论远近,新娘必须撑着一把花伞,以花毛巾盖着头部。新娘到新郎家,过去是在门外住—夜,次晨才进夫家拜堂,现已改为当天拜堂。拜堂后,新郎引新娘入洞房即回避不能同房,陪娘与新娘同桌同床,形影不离,第二天新娘在新郎及陪娘的陪伴下返回娘家。“不落夫家”现已有很大改变,新娘最多二、三个月,即回夫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