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运赛场上,各种观念与个性正是最为辉煌的映像。奥运赛场正是时尚潮流的推手,符合了人们对时尚“流行”的界定。
20世纪初——奥运时尚的启蒙
1910年前后,一连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生事物的出现,翻开了百年时尚史新的一页。同样,那个年代的奥运会也开始走上了时尚的舞台。
1908年,女子第一次被允许参加奥运会,从此就彻底打开了奥运时尚化的大门。
1910年,巴黎人发明了管状口红。
在1912年的奥运会上,女子短跑选手芬妮就在自己的唇上染上了这样一抹淡色。这抹淡红让芬妮的嘴唇好像害羞似的楚楚动人,十分受人瞩目。奥运会后,她很快被各种时尚媒体邀请去拍摄大片,顺利地完成了从运动员到模特的身份转变。
到了1916年的奥运会上,女裙也开始出现在运动项目中,随着现代化简约潮流风靡而至,女裙开始了延续了百年的变短历程。而短裙也确实提高了奥运成绩,那届奥运会成为历史上女子破纪录最多的一届。
而到了1920年,漂亮的布斯小姐,用两块白棉布手帕和一条粉红色丝带制作成一件胸罩,穿着它去参加了奥运会,这让人们感到惊艳无比。
20世纪20年代——偶像的出现
顺应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自由独立的追求,欧洲迈入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混乱而又刺激的时代。
一切似乎都在期待一个偶像的出现。斯贝拉这时就出现在了奥运的赛场上。她露着小腿奔跑的英姿成了两个时代的分水岭,之后她的运动、生活、风流逸事乃至儿时趣事都被时尚界关注。她成了体育界第一个世界性的时尚偶像。
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用100万美元请到了已经退役的斯贝拉,为一部影片担任主角。这是电影、明星与运动的第一次握手。
当年在奥运会上与斯贝拉同场竞技并取得奖牌的,很多人都成了运动场上大师级的人物,可是只有斯贝拉成为了偶像。
一战打破了老套的社会形态,而这时候出现的尼龙袜成了美国一种反战的象征。很多大牌的艺术家都穿着尼龙袜大胆地走在大街上,但是这些活动都局限在某国或者某个地区,只有斯贝拉将尼龙袜的魅力放射到了全世界。
20世纪40年代——德塔尔的长裙
中性主义被二战的战火深化,中性、简约风潮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这种风潮的主要原因就是战时实用原则。一时间,端庄的军装式套裙、潇洒的工作服和长裤纷纷走上街头,成为新的时尚风范。
1948年,德塔尔穿着克里斯汀·迪奥当季新推出的无比优雅的NEW LOOK长裙出场。可是她却没有想到结果,一群穿着旧衣服的家庭主妇怒不可遏地冲上去撕烂那无耻浪费的长裙。这是愤怒,还是嫉妒?
五六十年代——比基尼的轰炸
1946年6月30日,美国在南太平洋小岛“比基尼”上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7月18日,法国设计师路易斯·瑞德趁机推出一款泳衣,名称就叫“比基尼”。从此,彻底改变了这个单词和全世界海滩的命运。
但比基尼正式走入奥运还要推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那个时代整个欧洲极力想抚平战后的创伤。而此时的美国出现了严重的厌战症状,“嬉皮运动”横行。1953年,《花花公子》创刊。1954年,每年一届的世界小姐选美比赛诞生了。而伊莎穿着比基尼在水中游弋的身影不仅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头版,而且还彻底拯救了比基尼的未来。
七八十年代——流行风格多元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的时尚,仅仅只能算作欧洲和美国的时尚。进入20世纪70年代,时尚才不经意间将它的触角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时尚流行风格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来到了前所未有的时尚全球化时期。
在日本,设计师们也都看到了奥运赛场的商机,而纷纷踏足到奥运的秀台上一试身手。最出名的莫过于日本体操选手夹也藤子,她在奥运赛场上喷着KENZO的香水,拿着手工的折扇,踏着复古的木屐,仿佛一场时尚走秀。虽然藤子很快就被淘汰下来,但是东京在第二年也成为了继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之后的第五个时尚之都。
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式踏足奥运,也开始接触时尚。
2008年——中国新崛起的时尚美丽
尽管时尚产业在中国还处于学步阶段,但时尚消费文化却在超级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传媒的引导下培育起来。
中国风格的时尚正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到来而悄然崛起。备受瞩目的奥运颁奖系列礼服甫一亮相就惊艳全场。灵动飘逸的“青花瓷”、温润典雅的“宝蓝”、活力四射的“国槐绿”、素净柔美的“玉脂白”、高贵大方的“粉色”,充分演绎了中国元素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尊贵而极富律动感的颁奖台,喜庆而色彩靓丽的颁奖花束,别致而独具中国水墨画韵味的获奖证书,同样令人过目难忘。
天人合一、五行循环、玉带祥云、红红火火……这些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表征,广泛分布在北京奥运会的各个细节中。从人形隶书会徽到北京福娃,从“金镶玉”奥运奖牌到祥云火炬,从奥运颁奖元素到奥运主题歌曲,从主新闻中心到奥运村,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为北京奥运增添了风采,也方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体验独特的中国文化。拥有灿烂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正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东风,焕发出中国潮流的时尚影响力,通过浓郁的民族感、高雅的品位感和简洁的时尚感共塑“现代中国”的印象。